新民族舞大会新疆台首播,首期学河南台,剪辑太乱,很是吃亏 “零元剪辑课”等互联网课程骗局的杀伤力不容低估
新民族舞大会新疆台首播,首期学河南台,剪辑太乱,很是吃亏 “零元剪辑课”等互联网课程骗局的杀伤力不容低估,
新民族舞大会新疆台首播,首期学河南台,剪辑太乱,很是吃亏
8月24日晚间,《新民族舞大会》在新疆卫视首期播出。只基于首期节目的完整内容来讲,这个开局,真的不够精彩。按理说,一档民族舞蹈的综艺节目,看点肯定是非常多的。但是,因为首期节目学的是河南卫视“奇妙游”的舞蹈剪辑编排方式,所以,舞蹈美学上被打了折扣,节目效果不佳,很是吃亏。
《新民族舞大会》首期节目一上来,先是一个高山草场背景之下的每一个舞者亮相。在草场上,临时搭建了一个舞台,舞者们围绕着舞台,登场表演的,则登上这个舞台。高山草场的自然环境背景设置,对于并不熟悉草场环境的观众们而言,确实亲切自然。但是,对于有草场生活经验的观众而言,则会产生迟疑——草场上蚊虫很多,这群舞者就这么站在草场上,不怕被一群蚊虫围攻吗?
草场上,没啥蚊虫的时候,应该是天气刚刚转暖、草场开始变绿的时候。而进入夏季之后,尤其是暑期之后,像《新民族舞大会》这种录制方式之下,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舞者们,都是受罪的。懂行的观众,看不出美来了,只能看出蚊虫们组成的轰炸机队伍。所以,很多懂行的音乐节,即便是搞草地音乐季,也是铺草坪,而不是上真正的草场上去。蚊子的战斗力,懂的都懂。
高山草场初舞台亮相之后,则是这群舞者们开始分组,在新疆的很多地理环境背景之下展示作品。这是一个实景环境之下的舞蹈作品展示。这种拍摄和剪辑处理手法,和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类的节目便很是相同的。河南卫视“奇妙游”的那些节目,尤其是舞蹈节目,一个惯用的手法便是,让舞者去河南的建筑物上、自然人文景观当中去跳舞,然后用错乱剪辑的方式,一边呈现舞蹈,一边呈现自然人文景致。
河南卫视“奇妙游”的这个舞蹈拍摄方式,早就落伍了。这种拍摄和剪辑的方式,最终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舞蹈内容,只能呈现出各种的支离破碎的动作来。而另一面,它也不能呈现自然人文景致,因为这种快速剪辑出来的画面,都是带着滤镜的,不够真实的。舞蹈没有展示好,自然人文景致也被虚化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新民族舞大会》上。新疆卫视也采用了河南卫视“奇妙游”的舞蹈拍摄和剪辑方法。这个方法,当然是简单的,便于操作的。但是,这种方式方法出现的问题,与河南卫视“奇妙游”上的舞蹈节目是相同的。新疆的天池啊、古城啊、夜市啊、公园啊、新时代建筑啊等等,都没有被更具象的展示出来,只能成为一个被动的背景板。另一面,这些舞蹈,也被这些背景板限制住了,缺乏应有的舞台效果了。
自然人文景观加舞蹈的拍摄剪辑处理方式,是两边都不讨好的。观众们当然可以看出,这档综艺节目是急于宣传自然人文美景的。但是,用舞蹈的方式,把这些自然人文美景当作背景板去宣传,又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另一面,这些舞蹈,很多作品,又缺乏和背景板的艺术关联。有艺术关联的,也出现另外的问题。
比如,摘葡萄的舞蹈,真的在葡萄架下边拍摄,节目编导们应该自己都能看出问题来。什么问题呢?太阳光通过葡萄架,晒到下面来,光点斑驳。这些光点,把葡萄架下边的世界搞得乱七八糟了。舞者们在斑驳当中跳舞,斑驳的光点抢戏了,光线吞噬了舞蹈动作。这也是实景拍摄必然面对的问题之一。
综艺节目,无论携带着什么正能量,依旧需要直面自己的根本属性——娱乐性。在快节奏的当下,如果首期节目抓不住观众眼球,那大家就不会追第二期了。对于《新民族舞大会》而言,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从预告片内容来看,第二期当中,则开始进入到室内舞台了,这个舞台,非常类似湖南卫视《舞蹈风暴》的舞台了。
在舞蹈综艺节目当中,多学湖南卫视《舞蹈风暴》这样的尖子生,少学河南卫视“奇妙游”这样的剑走偏锋的“生”,才是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收获更好的口碑。(文/马庆云)
发布于:河北
“零元剪辑课”等互联网课程骗局的杀伤力不容低估
转自:光明网
作者:朱昌俊
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的风靡,不少人希望通过线上学习视频剪辑,部分商业机构也看中了相关用户的这类需求,在网络直播平台大肆兜售所谓的“零元剪辑课”,并以此来牟取不当利益。目前,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警方已受理相关案件,潢川县隆古派出所向记者透露,根据当地近半年来的调查,目前已经在全国发现几万名受骗人员,且多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目前排查出的涉案金额已经上亿元。
短视频风行,视频剪辑技术俨然成为一种新的国民“基本技能”,对于一些不足以自学这门新技能的中老年群体来说,相关剪辑课的确是一种刚需。但是,一些市场机构明晃晃地把这门生意做歪了,作为新技能的剪辑课变成了新的诈骗手段。
比如,一些机构起初以免费视频制作课的噱头吸引用户报名并提交个人信息,后续再一步步诱骗消费者交“学费”——先以许诺涨粉、变现、达不到效果可全额退款等让用户交钱参加进阶课程,然后再推出要价更高的“涨粉包”……不少用户正是在不断的虚假承诺和充满算计与猫腻的合同中掉入了对方提前设好的消费陷阱,最终不仅没学会真正的视频制作技能,几千乃至上万元不等的“学费”也石沉大海。目前,警方已对案件进行查处,但此案的受害者之多、金额之大,足以看出互联网课程骗局的杀伤力不容低估。此类互联网“坑老”骗局再次提醒社会,与时俱进地强化对中老年群体的防骗教育,只能强化,不能弱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传播形式也不断更新,也持续催生新的技能焦虑,一些老人乐于学习,不愿被新技术抛下,其实是好事。但是,很多市场机构从中嗅到的是割韭菜的“商机”,而不是把心思放在真正的课程上。眼下,除了谴责诈骗方的利欲熏心,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到,当下互联网的诈骗环境依然过于“宽松”。比如,这些“零元剪辑课”在大面积“现原形”之前,都是在网上各规范渠道公开推广的,相关营销、付费也都是在线上完成。在其中,诸如“包教包过、十天变大神、薪资过百万”等有违《广告法》的营销话术也公然出现。
据此,如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严格把关,这样的骗术实在不该如此轻松地得逞,或至少不该发展到如此规模才拉响警报。那么,平台和监管部门的诈骗预警机制去哪了?这样的案例一而再地发生,对于完善相关预警机制又有哪些教训和启示?这些都该有全面而严肃的复盘、总结。
另外,受害者之多、金额之大也说明,短视频制作发布技巧对中老年人群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除了要严防一些“歪心思”的市场力量伺机而动,及时规范相关的市场化服务,也应该促进相关公共服务的提高,更好地满足中老年群体互联网技能学习的新需求。比如,街道社区等社会服务部门或志愿群体是不是可以将视频剪辑课等知识型授课纳入相应的养老服务体系?过去曾有一些社区街道向中老年群体推出智能手机公益培训,在此基础上,将相关培训延伸到短视频的制作发布,或有其现实需求。(朱昌俊)
[ 责编:刘朝 ]